《遇见未知的自己》
张德芬自序
活出你想要的人生有个男子一天下班的时候,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暗巷,看到一名女子在仅有的路灯下找东西。她非常慌张、着急地在找,让这个男子不禁停下脚步,想助她一臂之力。
“请问你在找什么?”男子问。“我的车钥匙,没有它我就回不了家了!”女子焦虑地说。“你大概在哪个位置,怎么掉的?”女子指向另一个暗处,说:“在那儿掏钱包出来的时候掉的。”男子诧异道:“那你怎么不在那里找?”女子理直气壮地回答:“哪里没有灯阿,怎么找得到?”或许你觉得上面这女子愚昧得可笑,但我们在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、自己想要的快乐时,常常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般,找错了方向。因为我们寻找的地方,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东西,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的身上、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求解答和快乐,结果却都是徒劳无功。原因就是:我们找错了地方!这就是我想写这个故事的最大动机:以一位都会白领阶级的女性为主角,经由我们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种种事件,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,转向我们的内在世界,进而发现我们大多数的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,更糟的是,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!所以,难怪我们无法获得我们想要的人生!推荐序
外面没有别人,只有自己庄淑芬似曾相识的故事, 只要你静心观察,就在我们生活周遭日复一日机械化的演出。人生旅途看起来繁杂纷沓,置身其中才知那是独来独往的终身体验——沿途的浮光摄影,何尝不是为了成就我们或丰饶或贫瘠的内在?本书中有一句话说的好,也呼应了长久以来的沉淀信念——“亲爱的,外面没有别人, 只有自己。”生命试炼来无影去无踪,无法预测也难以捉摸。无论身处因力争上游而积极莹莹的快跑阶段,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,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,面临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, 唯有抱持关照内心、并惜福感恩的心态,一切都真相才会自动还原水落石出。这是一本好读、好用也好学的 “现代修心书”。推荐序
一滴眼泪的旅行王尚智那是一个在中亚第五传颂许久的神话寓言。天上的女神在凝视人间的干旱苦难之际,流下了一滴眼泪。这滴眼泪随着雨水落在人间,经历着人间所有最卑劣的时刻,承受着一切遂唾脓血的侵染。即使连干涸的大地都瞧不起眼泪的污浊,而拒绝让它仅剩的能力来滋润万物。但眼泪仍不放弃希望; 在太阳最后将它蒸发之际,眼泪誓愿化作一阵凉风,吹拂苦热点人们一丝清凉。这滴经历沧桑的眼泪,非但没有灰飞烟灭,最后的结局是:它回到女神的头间,成为一颗最闪耀的珍珠。多年来我一直把这篇故事,放在心中属于“觉悟”的抽屉里。绝大部分的人会面对现实人生的种种磨难,或者堕落放弃、或者随波逐流。即使那些相对有物质享受、有福报能力的人,最终也会有属于他们精神价值上的冲击考验。我们都在人间中流转,而一份追求觉悟的旅程,不知是来自一滴眼泪的寓言,其实在我们每天的生活感受中屡屡发生。女性,基于在心灵上的相对纤细,使得女性自觉的轨迹似乎更较为浑然天成。但纤细敏感的心, 往往招致更多 “苦的觉受”。如何在这种前提条件下,找出一条属于自我觉悟的路径?觉“悟”, 需要先觉“苦”, 才能开始“离苦得乐”。我在德芬的这本书里,看到了属于德芬自己的足迹。一场奇怪的对话——我是谁?
我是一个身心灵的集合体!
老人的读心术——我不是谁?
老人不放过她:“所以,【我是谁】这个问题,正面是很难回答的,我们目前用的都是否定法——以上皆非。”
若菱突然福至心灵的发现:“咦,你怎么没说灵魂呢?我们就是灵魂吧!”她有中了彩票的感觉!而老人只是意味深长的一笑。“灵魂可以说是比较贴近答案的一种说法,但是这个词被很多宗教、哲学滥用了,贴了太多的色彩和标签,没有办法贴切的表达我们真正是谁。”“孩子”,他说,“我们是在用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,这也就是老子说的【道可道,非常道】,所以我说用【以上皆非】来表达,还比较容易懂一些。”“如果月亮是代表我们真实的自己,而且它是无法用言语具体描述清楚的东西,那么我们所有用语言去描述它的尝试,就是这个指向月亮的手指,而不是真正的月亮。”
“就好比说,从来没有吃过冰激凌的人,你对他再怎么描述冰激凌都没有用的,是不是?”老人耐心的解释,“如果他真正的尝一口,那么所有的语言都是多余的了......”做爱像去迪斯尼乐园?——我们到底要什么?
老人还留了一个功课给若菱思考。这个功课是:“我们在追求的到底是什么?什么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?”若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做好了老人交代的功课,她对于自己感到很满意。财富、权力、健康、爱和快乐!这不就是人人都在追求的?若菱得意的笑起来。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?——失落了真实的自己
“好,”老人的一连串询问似乎告一段落,“所以,这样追究下去,我们人类所要追求的东西,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出来!”“五个字?”若菱有点失望,她还以为会比自己想的更多呢,岂知更少。老人拿起一支粉笔,在石灰地上开始写字——爱、喜悦、和平。若菱有点错愕,看着老人等他解释。“你刚才说人类追求的东西,像权力啦、财富啦、健康啦,最终目的还是在追求喜悦与内心的和平,不是吗?”老人探询若菱的意见。“是可以这么说啦,但是快乐和喜悦又有什么区别呢?”若菱不懂。“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,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得我们快乐的事物,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而内的,”老人顺便理了一下自己长长的白胡须,“然而这样一来,就有了一个问题啦.....”“问题就是:既然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,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,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。而喜悦不同,它是由内而外的绽放,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。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,外界是夺不走的。”若菱听得发痴了。她此生连真正的快乐都很少体会到,更别说喜悦了。“而这里说的爱,也不是你们一般的男欢女爱,而是真正的爱,无条件的,不求回报的.....”老人继续阐释。若菱低下头,红了眼。她自己的父母好像视她为无物,她倒宁愿父母把自己视为财产,横加干预,严厉管教,而不是不闻不问。
“孩子,每个父母也是人,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限制。”老人委婉相劝。“但是你要相信,在过去的每一刻,你的父母都已经尽他们所能的扮演好他们的角色。他们也许不是最好的父母,但是他们所知有限,资源也有限。在诸多限制下,你所得到的已经是他们尽力之后的结果了,你了解吗?”若菱委屈的点点头,老人的话的确能安慰若菱受创的心。只是若菱内在始终都有个遗憾,永远的遗憾。在迷茫的泪水中,若菱抬起头,看着老人。“我知道你要问我什么,”老人又在发挥读心术了,“你要问我如何才能得到爱、喜悦与和平,是吗?”“是的,而且,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,为什么几乎人人落空?每个强颜欢笑的后面,隐藏了很多的辛酸?为什么会这样?”若菱愈讲愈激动,似乎代表天下人发出不平之鸣。“因为,”老人等她说完,简单而平静的回答:“你失落了真实的自己。”人生就像一场戏——角色面具
难怪老人一见面就问“你是谁”,他算准没人答得出这个问题。至少,他想要的答案没人答得出来。若菱坐在办公桌上,看着窗户下台北东区的车水马龙,痴痴的想着。今天是星期五,傍晚的交通格外拥挤,隔着窗户,若菱都可以感觉到今晚这个城市的骚动。早上匆匆上班的人,在五天的名利角逐战之后,总算能够休息两天,追求一番娱乐,期待某种程度的放松。家人相聚、小白球、各种其他运动、泡夜店、会情人、看电视、看电影、睡大头觉、打麻将.....放松之后,好准备下周一重新投入战场。当然,大都市中,不乏那些从来不休息的人。周末不是继续加班工作,就是应付家里老中青三代不同的需求;自己的家人还不够看,还得要应付姻亲。很多私人的事项,也得周末处理掉。忙碌、忙碌,每个人都很忙碌。追求、追求,每个人都在追求。但是为什么这个社会、这个世界、我们人类,却没有愈来愈好呢?坐在志明的车,若菱又在思考老人临别时交代的功课。这次他说:“你好好想想,我们到底是谁,又究竟是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看见真正的自己。记住,死亡来临的时候,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,而真正的你,是不会随时间、甚至死亡而改变的。”
老人最后是给了一些提示的。我们从小到大,都有一个意识,那个意识在你小时候有记忆以来,就一直存在,陪着你上学、读书、结婚、做事。所以,有一个东西,在我们里面是一直没有变的,尽管我们的身体、感情、感受、知识和经验一直在改变,但是我们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的感觉。这个内在真我不曾随你的身体而生,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,它可以目睹、观察人世百态,欣赏日出月落,云起云灭,而岁月的流转,环境的变迁,都不会改变它。若菱内在有些东西和老人的话起了共鸣。的确,那个基本的有一个我的感觉,是一直存在,不曾改变的。那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真我的爱、喜悦以及和平呢?到了婆家门口了,志明停好车,唤醒了沉思中的若菱。她慢吞吞的下车,深深的吸了口气。
“又要上场演戏了!”这个思想在电光石火之间,让若菱为之一振。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戏吗?扮演好员工、好朋友、好国民、好子女、好媳妇、好女婿、好父母,甚至好人!然而在戏份中,有多少是我们心甘情愿演出的?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同角色,我们每个人都要因地因时的带上一些面具,难道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?若菱对自己的发现感到非常兴奋,喜上眉梢。听到小姑从里面应声开门的声音,都觉得亲切。“既然得演戏,就好好演,好歹去角逐一下金马奖!”若菱想,“谁怕谁呀!”层层包裹的同心圆——未知的自己
这里不是家,却有家的温暖,她的每个细胞来到这里都会微笑。若菱轻松地坐下,却很急切地开口:“我发现了一点,我们在世界上扮演的种种角色会遮盖了我们的真我。还有,我们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,会影响别人和我们之间的互动!”老人看着若菱,此时的她,因为兴奋而两颊绯红,眼中洋溢着青春的光彩,和那个雨夜有家归不得的失意女子判若两人。“最外面这一个一定是角色扮演,我们要戴的面具啰!”若菱还是不忘自己伟大的新发现。
“没错,就是它!”老人同意,并在外圈写上:角色扮演、身分认同。“其它的……嗯,我猜,既然是心理机制,那就应该还有思想、态度、行为习惯等层面的障碍吧!”若菱想起来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:思想改变态度、态度改变行为、行为改变命运等这些说法,在此胡诌一番不知是否有用。“嗯,”老人深忖着若菱的话,半晌,说道:“我们这样说比较具体吧。”老人继续写上——思想、情绪、身体。写完,老人拍了拍手,掸去手上的粉笔屑,一边看着被圆圈圈搞得有点头晕的若菱说:“我们失去了与真我的连结,但是人类还是得要有‘自我感’,于是我们向外发展,认同于我们的身体、情绪、思想和角色、身份等,而一般人所谓的‘小我’、‘自我’(ego)于焉产生,汲汲追求外在的、物质的东西,以寻求满足。”“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,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、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障碍的人,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。”
老人继续说教,可是若菱想不起来生活中有哪一个人看起来能够真正地活出爱、喜悦、和平的。好像什么特蕾萨修女啦,甘地啦,这些伟人才有资格,可是他们离我们现代人是那么地遥远……那种境界真是可望不可即的。这个世界是什么组成的──能量争夺战
若菱知道,有些人特别爱花、爱动物,说也奇怪,那些植物、动物也会因人而异有不同的表现。那这么说来,我们与所有存在的生物之间,都有一定的能量振动的交流、互动啰?“好的能量和负面能量一样,都有很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,能量这个东西还真是有点道理呢!”若菱微笑着想,“还好这次没有被流弹所伤!”
你所招引的人事物——吸引力法则
美国一所中学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,找来两个教学成果差不多的老师,一个让他去教“放牛班”的学生,但却告诉他这是“资优班”,请老师好好认真地带领他们。另一个老师去教资优班,却告诉他这一班是普通班,随便教教就可以了,不必太费心。结果一个学期下来,原来普通班的学生成绩竟然比资优班的学生成绩要来得好,证明了“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”的实验室结论。另外一个报道是说一个日本小学生做的米饭实验。在教室中放三碗米饭,每天孩子上学的时候,对第一碗米饭说:“我爱你,你好好吃哦!”第二碗米饭完全没有得到任何关注。 第三碗米饭得到的话语是:“你丑死了,没人要理你!”一个月后,第一碗米饭变成黄色,发出香味。第二碗米饭变黑发臭, 还长出霉菌,见证了无人理睬的悲哀。第三碗米饭稍好一点,变黑发臭,但是因为至少还有人理睬, 所以情况不如第二碗那么糟。“我们的话语和意念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?”若菱真是不敢相信。还有一篇文章谈到了“吸引力法则”:在一个房间里放满了不同频率的音叉,如果振动其中一个音叉,另外一个和它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也会被引动。所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、正面的思想,那么好的人、事、物都会和他起共鸣,而且会被他吸引过来。同样的,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、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,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!“这也说明了臭味相投、物以类聚的道理吧!”若菱掩着嘴笑。“你们周一会议室上演的那幕戏,说明了一个人的能量,不管是正面或是负面的,对他周遭的人事物都会造成影响。同时,它也显现出现代人最大的问题──能量争夺。”老人语重心长地说,“我们因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没有连结,失去了能量的来源,所以不停地向外求取,以获得能量。更糟糕的就是和我们的同胞们──其它的人类,争夺能量。”
“你是说像我们公司两个老板的互相较劲,也是一种能量的争夺?”若菱问。“是的,不但是一种能量的争夺,也是ego(小我)对ego的战争。”老人点头,“像夫妻之间、亲子之间、朋友之间、亲友之间,这种ego能量争夺战屡见不鲜。”他停顿了一下,思索好的词句来解释这个可怕的现象:“现代的社会像个杀戮战场,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试着夺取别人的能量,像控制他人、用权力凌驾他人、获得别人的关注、认可、喜爱,或是证明自己是对的,好的,高人一等的,不一而足。”“如果人类能够掌握重新连结自己生命能量源头的秘密,就可以不再用这种手段去争夺能量了?”若菱充满希望地问道。“是啊,我们现在就像一群穴居人,在洞穴之中,为了抢夺火把而拼得你死我活,却不知道,只要步出洞外,我们有取之不尽的太阳能!”老人感慨地说。老人意有所指地说:“因为每个人能量的振动频率都或多或少不同,和你振动频率相近的人,就是你看得比较顺眼的人啦!”
“这就是‘物以类聚’!”若菱想起了自己在图书馆中的新发现,不禁佩服自己的先知先觉。“等一下,”若菱突然想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,“那么我怎么知道我自己能量的振动频率“看你周围吸引来的人事物就知道啦!”老人莞尔一笑,“因为你的思想、情感都带着一定的能量振动,所以会吸引和它们振动频率相近的人、事、物呀!”巧遇旧识——潜意识初探
大约一百年前,我们伟大的心理学家发现了人类的潜意识。它控制了我们的思想、感觉、行为以及对人事物的反应,还有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做决定的过程。它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,但是主宰着我们外在的世界。我们的意识、自我的了解、思考、理性、判断、感情都是从潜意识来的。我们在意识层面对自己一切的认知、喜好,只是占了我们自己全貌的1%而已。潜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力量,它对我们的自我有完全的影响,而它的99%是我们所不知道的。若菱知道这是所谓的冰山理论:我们的整个意识像座冰山,在水面上的表意识,只占了1%。有些理论是说5%或是10%,不管如何,我们可以感知和控制的部分是惊人的少!当灵性与科学相遇——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
第一段电影结束,若菱正在满头雾水、小我深受打击的状态下,女主人上台了。听说她以前是台湾的电视新闻主播,口才一定不错。经过她清晰生动的引导,若菱总算稍稍理解了 电影刚才片段的意义。大体上就是说:我们的大脑每秒钟要处理四千亿位(bit)的信息,但是我们只能意识到其中两千位的信息。所以,我们会选择性地去看东西,并且以此来体验这个世界的人事物。至于如何选择,就是受到个人从小被灌输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观念、信念、标准、价值观等等的影响,完全是因人而异的。所以,每个人每天环顾四周,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东西,其他的东西大脑会自动排除掉。“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成见就是这样形成的吗?”若菱想,但不好意思举手发问。这一段影片也说到了老人曾经要若菱研究的“物质的实相”和“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”的问题,若菱对这个部分胸有成竹,挺得意自己曾经接受“秘密教导”,小我的尾巴就开始翘了起来。若菱突然觉得,自己像是金庸小说里面的主角,出身贫寒、资质普通,但是因为机缘巧遇碰上高人,经由指点,再加上自己勤奋的努力,终于练成一世神功……女主人又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打断了若菱的武侠白日梦:“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动,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,所以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。”果然做过新闻播报员就是不一样。她归纳道:
“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,在生理学上来说,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,比方说,如果你每天都生气,感到挫折,每天都很悲惨痛苦……那么,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。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。”若菱想,那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生气的那条神经线应该很粗啦!那志明呢?志明应该是遇事就退缩的神经网络特别发达吧!命好不怕运来磨——潜意识中的人生模式
“这个图就代表着我们的人生。”老人开始上课了。“马车的构造和质量,代表我们的命,有些人命好,六轮大车,含着金汤匙出生,或是聪明能干,或是美貌迷人。有些人命不佳,两个小轮子要混一生,出生穷困,生不逢时,才智平庸,相貌不扬。而这路程,就是我们的运,有时康庄大道,有时羊肠小道,而所谓命好不怕运来磨,马车大的时候,走险坡也不觉得摇晃。” 老人讲得摇头晃脑,有点江湖术士的味道,逗得若菱笑了起来。“这部马车的前进是要靠这匹马,”老人继续说故事,“而且你问这匹马,你有没有权利决定怎么行进哪?马儿会说‘有啊有啊!我这不就是努力地在前进吗?没有我,这车是走不动的呀!’但是你要问它‘那你刚才为什么左转哪?’它会说‘我觉得左边的脸紧紧的,我就转弯了呀!’”老人说到这里,停下来看着若菱的反应。聪明的若菱已经明白了这匹马的角色是什么了,就是我们的表意识,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,做出自由的选择,但是实际上,我们是一个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,很多时候身不由己。就像这匹马,不知道左脸紧是因为马车夫收紧了左边缰绳的缘故。“那么这个马车夫就是我们的潜意识了?”若菱问道。老人看出若菱的领悟,点了点头,“也就是我们人生的自动化导航系统。”若菱觉得自己的思绪又像毛线球了。她决定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着手:“这个自动化程序,还有你说的人生模式,是谁帮我们写好定好的呢?”
“这个问题也真的是大问题!”老人认真地思索表达的方法,“你可以说是我们人一生下来就有的一些性格倾向,像外向、内向、悲观、乐观等。然后,我们后天的环境,像家庭、学校、社会、朋友等等,都会帮助我们在童年的时候定好一些游戏规则,让我们创造了种种的价值观和信念。”“我给你举个例子吧。”老人看到若菱满脸问号,谅解地说。“有一个父亲,抛弃了老婆和三个儿子,完全弃他们于不顾。老大长大以后,成为一个很好、很负责任的父亲,因为他潜意识的信念是:我不可以像我父亲一样伤害家人。老二终身未娶,因为他潜意识的信念是:我不信任婚姻,因为我可能也会和父亲一样。老三却做出和父亲一样的事,因为他潜意识的信念是:我要和我父亲一样。”老人看看若菱,她仍陷入深沉的思考中,于是又拿粉笔在墙上写了一个公式: 性格倾向×外在环境×各种教育×生活事件×前世业力(如果你信的话)=人生模式“你看清楚啰,是乘号不是加号,所以变数很多,特别复杂!”老人又加了一句。遇见难得知音——潜意识的表达方式
“潜意识用什么方式和我们沟通?”在若菱结束了产品发布会之后,这个问题就一直缠绕着她。在产品发布会的过程中,若菱总算体会到将老人的教导实际应用在生活上的好处。像往常一样,在发布会前一天,若菱就会紧张得睡不好。发布会当天,若菱感觉自己心跳加速,手脚冒冷汗,典型的焦虑恐慌症。不过这次若菱觉得好多了,因为她记得老人教导的:“你不是你的工作,你不是你的表现,你不是你的成功,也不是你的失败。这些外在的东西,丝毫动摇不到你那个内在的真我,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!”虽然若菱还是没怎么感觉到真我,但是她发现这个“以上皆非”的小我否定法很管用,她像念咒语似的反复提醒自己:“我不是我的工作,我不是我的……”结果发布会进行得异常顺利,出席的来宾比往年都多,记者会也办得轰轰烈烈。所以若菱觉得,自己不那么用力地做事以后,反而效果很好;更重要的是,自己觉得轻松愉快,也因此更能享受事情做好之后的成果。停了一会儿,若菱问:“以你的了解,你认为潜意识平时都是用什么方式和我们沟通呢?”
“一般心理学家都说,梦是潜意识通往意识的桥梁。”李建新不假思索地回答。“所以潜意识有预警的作用啰?”若菱印象中的梦好像是给预兆的。“不但如此,梦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、鼓励,还可能把你做梦当时白天生活的一些心态整理出来给你看。梦当然有示警、指引的功能,同时还可以让你宣泄情绪或展现出被你自己压抑的人格特质。”李建新一口气说了一大堆。若菱尽量装出听得懂他在说什么的样子,然后很轻松地问一句:“除了梦以外呢?”不过他还是继续提供自己的意见:“有很多看似简单的生活事件,看起来好像无足轻重,可是都潜藏着一些信息。比方说你想从事某种行业,因此要去考一个证照,结果考试当天找不到准考证啦、交通堵塞啦等等,诸多不顺利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,就显示出你的潜意识其实并不想要走这条路。”“还有一些一再出现的生活模式……”若菱尽力接腔,努力运用一些“套话”的技巧。“如果你的人际关系一再出现相同的模式,比方说你的同事、老板和你相处的模式,不管你走到哪里都碰到同样的人、同样的事、同样的互动方式,这时你就知道是潜意识的一个模式在主宰你的命运和行为了!”“对,这就是寻找我们潜藏的人生自动化导航系统模式的一个好方法。”若菱故意用从老人那儿偷学来的一连串专业术语,其实她也搞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。“还有……”若菱假装在沉思……“还有就是你说漏嘴,不经意说出或做出来的一些事,虽然与你本意不相同,但可能就是你潜意识里真正的想法。”李建新熬不住,抢先说了出来。若菱立刻点头赞同,心想这几条我可得好好记住。这时,她想到那部电影说的情绪、什么胜肽的上瘾,就小心翼翼地说:“还有一些上瘾症……”